你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正文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 再走长征路 共铸民族魂——记政治交接主题教育活动
  • 再走长征路 共铸民族魂

    ——记政治交接主题教育活动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统战部、市委统战部、市委教育工委关于在统战成员中深入开展政治交接主题教育活动的精神,在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党委统战部于4月17日至23日,组织各民主党派各级组织负责人、无党派代表人士和侨联、留联会负责人开展了“再走长征路,共铸民族魂”的主题教育活动。

    动员 出发

    4月14日,在李书灵副书记的主持下,16名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参加了在学院路校区召开的“再走长征路,共铸民族魂”主题教育活动的动员会。会上,统战部长刘秀华对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主题含义、行程路线进行了阐释和部署;李书记针对主体教育活动的意义作了重要讲话,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大家明确了: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升华。长征精神是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民族之魂即为长征精神,今天再走长征路的目的是:在新形势下,学习长征精神,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各党派和无党派成员同心同德、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征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道路上,不断创造新的业绩,完成新长征的伟大目标,共同铸造新长征路上的民族之魂。

    动员会吹响了再走长征路的号角。4月17日凌晨4时半,参加主题活动的全体成员在学院路集合出发,踏上了再走长征路的征程。

    追寻 体验

    长征是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史诗,也是一部荡气回肠的英雄交响曲,贵州遵义就是其中最扣人心弦、震撼人心的华彩乐章。在这片美丽传奇的土地上,荟萃了“遵义会议”、“四渡赤水” 、“娄山关大捷”等红色文化精华和长征经典战例。因此,我们再走长征路之行程即选择了遵义—赤水—娄山关这条当年红军走过的路线,追寻红军的足迹,体验长征的艰难,探索胜利的真谛,缅怀前辈,升华心灵。

    四渡赤水出奇兵

    赤水河以红军四渡赤水闻名中外,它激流汹涌,蜿蜒曲折,奔腾于乌蒙山山脉与大娄山山脉之间,流经滇、黔、川三省边区,全长420公里,在四川合江县注入长江。其流经地区是红壤土层,每年从端午节至重阳节,山洪夹红色泥沙滚滚而下,像一条狂怒的赤虺,奔腾咆哮,江水浑浊呈褐红色,因之称其为赤水河。而在重阳节到端午节,它又变得清澈见底,平静温顺,像一条清亮透明的绿色飘带,贯穿仁怀、茅台、习水等地,成为酿造国酒的源泉,被人们赞誉为美酒河。赤水河两岸有众多酒厂,生产许多享誉中外的名牌酒。茅台酒自不必说,还有习酒、郎酒,泸州老窖等等,都是酒以镇为名,镇以酒出名。但是,大家无暇顾及美酒,而是迫不及待地奔赴赤水,要亲身领略当年红军四渡赤水的神勇。因此,在贵阳午饭后,就乘车赶往仁怀,进入四渡赤水主战场,沿着美酒河边的一条美丽的公路用了两天时间一路追寻着红军的足迹,重温了红军战史上彪炳千古的四渡赤水之战。

    4月18日一早,我们首先到达了中国工农红军三渡赤水的仁怀市茅台镇。在浓郁的酒糟香气中,参观坐落在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酒厂内的“中国酒文化城”和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茅台酒包装车间。在这里,不仅了解了我国汉、唐、宋、元、明、清、现代等各个不同时期中国酒业的发展和与酒有关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民俗等酒文化,更了解了“红军长征过茅台”的经历。在文化城展厅外,一组《红军长征过茅台》的群雕像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在展览馆里,看到了有关文字记载和图片介绍,听讲解员生动地讲述了1935年3月16日至18日,中央红军按毛泽东的指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茅台镇,在这里宣传演讲,张贴标语,打富济贫,开仓分盐,用群众慰问的茅台酒治疗伤口、恢复体力,搭起三座浮桥胜利三渡赤水的传奇故事,真切感受到了茅台人与红军的鱼水深情 。参观完毕,沿赤水河东岸前行,来到红军三渡赤水的茅台渡口。七十年过去了,茅台人没有忘记英雄的红军,如今在红军搭浮桥渡河的地方,已经架起了一座坚固的公路桥—茅台大桥。河边建有一个小亭,亭子正中有一石刻指示牌:“毛泽东由此过河”。对岸,临河而立一座红军三渡赤水渡口纪念碑,碑身镌刻着“茅台渡口”四字,纪念碑后有一小山,山顶矗立着一座由丹霞石建成的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塔基为船形,塔身由四片风帆形浪柱错位重叠而成,象征红军四渡赤水、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据说,塔高2万5千毫米,意为二万五千里长征。纪念塔北侧有四幅浮雕,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红军四渡赤水时英勇无畏的风采。整个纪念塔雄伟壮观,立意高远。但是,由于时间紧,我们不能过河近距离瞻仰,只好先聚集在毛主席渡河处合照留念,然后拾级而下,站在清澈见底滔滔北去的赤水河边,隔河眺望。绿水、青山、蓝天、红塔,交相辉映,不禁使人浮想联翩,眼前仿佛出现一支战旗飘飘的红军队伍,正踏着浮桥,冒着敌人的炮火向对岸冲去……

    到达赤水市区时,天已黄昏,但是,统战成员还是纷纷走出已经入住的宾馆,在赤水城区内寻找着四渡赤水的遗迹。其实,何须找寻,街道两旁到处可见四渡赤水的痕迹。在市中心,一座“奇兵”雕塑巍然屹立。通往赤水河的路旁,赤水市委和市政府建立的《红军长征在赤水》的浮雕像和文字说明赫然映入眼帘:绛红色的丹霞石,栩栩如生的雕刻,饱含激情的文字,寄托着赤水人民对红军无比崇敬和无限怀念的深情。

    当晚宿在赤水源宾馆。第二天很早就整装出发了,因为要沿赤水河参观一渡、二渡和四渡赤水的渡口等73年前红军浴血奋战的革命历史遗迹和纪念馆,然后赶往遵义,路上大约要十多个小时。但是大家早已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精神饱满地踏上了路程。

    离开赤水市半个多小时就到了丙安古镇,这是一个充满红色传奇的古镇。1935年1月25日,红一军团奉命攻打赤水县城,为中央红军准备北渡长江,同四方面军会合打开通道。军团长林彪率部攻下丙安之后,将军团指挥部和红二师师部设于丙安古镇,指挥了著名的丙安、复兴厂、黄陂洞之战。28日奉命回师土城打援,保证红军顺利一渡赤水,从此,揭开了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战役的序幕。大家踏上古镇的石板街道,看到两旁独具特色的古老建筑上,很多都挂着“红军战士驻地”的标牌。街道拐角处,就是当年红一军团指挥部和红二师师部旧址,里面有作战指挥室,有警卫员休息处,还有红一军军团长林彪的休息室。房间里的桌椅板凳、电话、油灯、水缸、木床、以及床帏、被褥等,所有的物品连同四周的墙壁一起散发着年代久远的气息。据介绍,这里除了多了一些文字照片展板外,几乎保留了原貌。

    距丙安古镇不远,就是一渡赤水的渡口之——元厚渡口,但是,元厚渡口纪念碑立于河对岸,我们只能隔岸相望,隐约看到碑的基座为长方形,周围有回廊,外护石栏杆。碑身正面镌刻毛体“红军渡”三个大字,下面有一些花圈环绕。大家不能近前,只能用相机拉近焦距,收入镜头,但碑身背面的碑文就无法得知了。

    再往前行,来到四渡赤水的发端之地——习水县土城镇。这里不仅有去年刚刚建成的四渡赤水纪念馆,还有太多的历史遗迹。有曾被烈士鲜血染红的青杠坡战斗遗址;有别具特色的女红军街;有总司令部、总政治部、总参谋部驻地;有毛泽东、朱德住居;还有红军开仓分盐遗址等等。

    我们先来到坐落在土城镇长征街的四渡赤水纪念馆。刚进入院内,就被左侧围墙上镌刻的“四渡赤水出奇兵”的曲谱吸引住了,红墙,白字,十分醒目,有的老师不禁哼唱了起来。纪念馆大门上方悬挂着张震将军题写的《四渡赤水纪念馆》牌匾。大门就像船头,门两侧也建成木船形状,有船头、船舷和栏杆,四周被水环绕,整个纪念馆恰似激流勇进中的战船。踏着船板似的木台阶进入纪念馆,宽阔的大厅里,迎面是一组巨大的四渡赤水群雕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映衬着顶天立地的红色背景墙,令人震撼。纪念馆派出了最优秀的讲解员为我们讲解。在这里,我们知道了从未听说过的青杠坡战役,对四渡赤水的起因、过程、结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其深远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1935年1月19日离开遵义,决定在四川的宜宾、泸州之间北渡长江,与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会合,粉碎敌人合围企图,但是在北上赤水城时受阻。为了解除尾追敌人威胁,消除进军中的障碍,打通渡江北上的道路,1月28日,中革军委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在具有打阻击战特殊地形条件的青杠坡,聚而歼灭敌人。但是,由于敌情发生变化,未能达到歼灭尾追敌人的目的,红军伤亡3000多人,歼敌3000多人。红军将士血战青杠坡,血染习水河……毛泽东召集在场的几位政治局主要负责人会议,当机立断,指挥红军撤出战斗,决定放弃北渡长江的计划,保存实力,向敌军力量薄弱的川南地区推进,改变行军路线,西渡赤水河,朱德总司令下达了《渡赤水河行动部署》的作战命令。由此,展开了光辉的四渡赤水之战。1月29日,中央红军分三路从猿猴场(现为元厚)、土城南北地区一渡赤水河,向四川省古蔺、叙永地区前进,准备北渡长江。由于蒋介石以重兵布防江边,阻挡红军前进,中央采纳了毛泽东“回师东进,再渡赤水”的意见,避实击虚,甩开敌人,于2月18日至20日,分别在太平渡、二郎滩二渡赤水河。红军兼程疾进,攻占桐梓,奇袭娄山关,2月27日.红军再占遵义,歼灭大量守敌。蒋介石急忙调兵遣将,向红军进逼,妄图压迫红军于遵义、鸭溪狭窄地带,围而歼之。为了调动敌人,红军有意在遵义地区徘徊寻敌,诱使更多敌人前来“围剿”,以利摆脱强敌尾追。在敌人重兵逼近时,红军突然北进,占领茅台镇,于3月16日至18日在茅台的上、中、下三个渡口搭浮桥三渡赤水河,再入川南,佯作北渡长江姿态。蒋介石以为红军又要渡江,急令各路军阀部队向红军进逼,企图围歼红军于长江南岸。而红军又突然回师东进,折返贵州,于3月21日至22日,在太平渡、二郎滩四渡赤水河。然后调头南下,在40万敌军的间隙中穿插急进,突破乌江天险,把敌人全部甩在乌江以北。红军作出进逼贵阳的姿态,迫使蒋介石调动滇军援黔。红军趁虚急进云南,直逼昆明,虚晃一枪,然后向金沙江边挺进。5月3日至9日,红军巧渡金沙江,完全跳出了40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从1935年1月19日红军离开遵义开始,到5月9日胜利渡过金沙江为止,历时3个多月,共进行大小战役战斗40多次,歼灭和击溃敌人4个师、2个旅、10个团,共计1.8万余人。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四渡赤水纪念馆共有两层楼,内容丰富,资料翔实,采用声光电科技手段,生动地再现了四渡赤水的战斗历程。大家在纪念馆里认真倾听讲解,仔细端详一张张图片和一件件实物,无不为之感动。在表现青杠坡战斗惨烈场景的画像前,大家表情凝重,驻足沉思;在激战娄山关取得长征后第一个胜利的图片前,大家情绪激昂,有的老师还跟着讲解员一起诵读毛主席的词《忆秦娥.娄山关》。纪念馆中的每一张照片,每一组画面,每一个场景,每一件实物,都深深触动着每个人的心灵。大家看得认真仔细,不放过每一章,每一节。关键地方,有的老师甚至返回再看一遍。连讲解员都说,从没看到过像我们这支团队看得这么仔细的,一般都是四十分钟参观结束,而我们却足足看了两个半小时。最后,应纪念馆的要求,徐世虹老师欣然代表参加主题活动的全体成员为纪念馆题字留言,大家纷纷签字,表达了我们“再走长征路共铸民族魂”的共同心声。

    大家多想到青杠坡战斗遗址去凭吊3000红军英灵,到毛泽东、朱德亲自指挥作战的大埂上去感受形势的险要,再到女红军街去走一走啊!但是就是距纪念馆最近的青杠坡也在三公里之外。我们还要立即赶到红军一渡赤水的另一个渡口–土城渡口。时间太紧迫了!大家只好遗憾地告别纪念馆,越过赤水河,沿着陡峭的小路,爬上山顶,瞻仰了矗立在山顶的“土城渡口”纪念碑,并展开旗帜,在纪念碑下合影留念。然后,站在山顶往下眺望,寻找到了赤水河上当年红军渡河之处的复制浮桥。望着眼前的景象,大家的心情与刚出发时有了明显的不同。因为在纪念馆里大家详细地了解了四渡赤水的全过程,对其有了更新的认识,现在身历其境,不由得思绪万千。

    此时天已过午,大家在习水县城一吃过午饭,就“渡”过赤水河,进入河对岸的四川省古蔺县,沿着河边继续前进,先后到达红军二渡赤水和四渡赤水的太平滩和二郎滩两个渡口。午后的太阳火辣辣的,像要把人烤化,但是大家不顾炎热和劳累,不停地追寻着红军的足迹。在太平渡渡口沿河的街道上,每一座房子上都有“红军工兵驻地”的标牌。河坡上有一小石碑,写着“毛泽东由此渡河”字样。在通往渡口与大路的交界处,立着一块“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狙击战战斗遗址”的石刻标牌。沿途还有标明指挥所、卫生院、朱德住所等指示牌。当年驻扎红军的太平古镇就在前方不远处。矗立在河边的太平滩渡口纪念碑是四川省古蔺县和贵州省习水县革命委员会共同修建的,朴素、端庄,又保留着明显的时代印记。一些工人正在维修和铺设路面。据说,二郎滩渡口没有纪念碑,而是在河滩的乱石堆上,有一块刻有“二郎滩渡口”的巨石。可惜,我们无缘看到了,只能在当年红军渡河处——现今建起的连接四川和贵州的二郎滩大桥上合影留念。然后,就像当年红军一样,再一次横跨赤水河,从四川回师贵州,经仁怀赶往遵义。

    至此,四渡赤水战役我们在两天之内体验完毕,遥想当年红军在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与敌人浴血奋战,周旋3个多月,实现出奇制胜,摆脱强敌围追堵截的困境,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

    遵义会议放光辉

    遵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也是著名的红色圣地。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这里 召开了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领导,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标志。以上几乎是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但是当大家置身于遵义城中,徜徉在遵义会议会址,参观过遵义会议陈列馆,红军总政治部、警备司令部 、苏维埃银行等旧址,以及遵义会议期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和博古等领导人的住址以后,就感到我们在书本上学的那些知识是那么抽象和单薄。

    4月21日,天空下着蒙蒙细雨。但是,在遵义会址,在陈列馆里,在各个旧址,在红军街上,瞻仰革命历史遗迹的人们仍然人头攒动,络绎不绝。 遵义会议会址坐落在遵义老城的杨柳街,红军总政治部和红军遵义警备司令部、苏维埃银行也在这条街上,相隔不过几十米。会址临街的大门上悬挂着毛泽东1964年手书的“遵义会议会址”匾额。这里原为国民党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是建于上个世纪30年代初遵义城里首屈一指的宏伟建筑。1935年1月初,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这里是红军总司令部和总部一局的驻地。楼上有遵义会议会议室、军委总参谋部办公室、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办公室兼住室、总司令朱德和康克清的办公室兼住室,以及总参谋长刘伯承和参谋长叶剑英的办公室兼住室。楼下有作战室、机要室、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一局局长彭雪枫、张云逸的办公室兼住室,还有工作人员、警卫人员的住室。在会址的房间里,许多当年红军写下的宣传标语仍然清晰可辨,如“不发欠饷不打仗!欢迎白军兄弟们过来当红军!赤化全贵州!”等。

    一位训练有素曾经给江泽民总书记做过讲解的解说员引导我们依次进行了参观。大家在遵义会议陈列馆里,在红军总政治部、警备司令部 、苏维埃银行等旧址,仔细端详一幅幅图片和一件件实物,结合解说员生动的讲解,认真思索,相互交流,使原来那些抽象的概念逐渐显得生动、具体和厚重起来。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著名的遵义会议就在主楼楼上面积为27平方米小客厅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政治局委员博古、毛泽东、周恩来、朱德 、陈云、洛甫,政治局候补委员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中共中央秘书长邓小平、军事顾问李德和翻译伍修权。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最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揭露和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严重危害,对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进行了总结,通过了张闻天根据毛泽东的发言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否定了以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问题上的一系列错误主张。遵义会议主要作出四项决定:1.改组了党中央领导机构,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2、指定张闻天起草决议。3.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4.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周恩来是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而让大家触动最深的是,遵义会议体现出了一个鲜明特征,就是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从1922年起就属于共产国际,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开会,起草决议,解决组织问题,制定路线方针,都有共产国际直接干预。而在遵义会议前,中国共产党就同共产国际中断了电讯联系,因此遵义会议是在没有任何外国干预的情况下,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第一次表明党完全具备自己决定重大问题的能力。所以说,遵义会议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中国革命从此打开了新局面。

    遵义城内街道整洁,环境优雅,古迹保存完整,也给大家留下极深的印象。

    烈士陵园祭英魂

    遵义城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也见证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她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红军浴血奋战的身影;每一个村庄和城镇都传颂着红军可歌可泣的故事。解放后,遵义人民不忘长征途中牺牲在这里的红军将士,将在当年战场遗址找到的77位红军烈士和远近闻名的“红军坟”迁移到市内凤凰山路的小龙山上,建成红军烈士陵园。因此,来到这片英雄的土地,到“红军山”祭奠英灵也是我们的一个共同心愿。

    穿过红军街,沿着干净整洁的街道,大家步行来到遵义红军烈士陵园。走进陵园大门,沿着象征2万5千里长征的250级陡坡石阶,一步一步登级而上。在踏上陵园顶端平台的一刹那,立即被映入眼帘的红军烈士纪念碑所震撼。这是一座气势雄伟磅礴,造型设计新颖别致的烈士纪念碑。碑身像一把巨大的利剑,大有“刺破青天锷未残,赖以拄其间”的气势。碑的顶端,镰刀铁锤的立体标志闪闪发光,直插云天。碑的正面是邓小平同志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外围是一个离地约2米高,直径20米,由四个巨大的红军头像托举着的大圆环。东南侧为老红军形象,西南侧是青年红军形象,东北侧是赤卫队员形象,西北侧是女红军形象,寓意着红军威震四方。外壁上镶嵌着28颗闪光的星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艰苦奋斗,取得了全国政权。圆环内壁是4组汉白玉浮雕,分别是“强渡乌江”、“遵义人民迎红军”、“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纪念碑的北面山坡上是长征途中牺牲的红三军团参谋长(在长征途中牺牲的职务最高者,年仅27岁)“邓萍烈士之墓”。邓萍墓的西面,在绿荫掩映下,就是70多年来一直受到老百姓保护,被称为“红军坟”的红军卫生员墓。再往西,是安放无名烈士的“青松堂”。“红军坟”南面是当地老百姓称为“红军菩萨”的红军卫生员雕像。大家在“红军坟”前站立一排,肃立默哀,寄托哀思,表达对红军烈士的崇敬之情。

    娄山关隘逞英豪

    娄山关千峰万壑,地势险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是黔北著名的古战场之一。1935年1月遵义会议前后,红军在战略转移中,曾两次在娄山关打败黔军。尤其是在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渡赤水,回师黔北,歼灭黔军四个团,攻下娄山关,揭开遵义大捷的序幕,赢得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巨大胜利,为北上抗日开辟了道路,展示了遵义会议的曙光。从此,娄山关以著名的红军战斗遗址而名扬天下。

    当大家来到南距遵义市50公里外的娄山关时,天空依然是细雨蒙蒙。娄山关口竖立着一座高高的大理石纪念碑,上面镌刻着毛泽东手书《忆秦娥·娄山关》词,纯金贴字,在古隘的衬托下十分醒目。在北侧大尖山山脚的崖壁上,刻着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题写的“娄山关”三个大字。关口两侧陡峭的山峰上,长满高大挺拔的杉树和灌木丛,在细雨的洗涤下,更显得郁郁葱葱。在关口南侧小尖山西面广场上,是娄山关红军烈士纪念碑,碑身是两把尖刀似的巨柱屹立在纪念碑基座上,象征娄山关群峰夹道,中通一线的神奇、险峻,也蕴含着红军战士双足长征万里,踏破雄关, “二渡赤水”和两次攻克娄山关的寓意。碑体南北两面上部中央,镶嵌着红色长方形大理石,石上雕刻五角星和镰刀铁锤图案。纪念碑基座大理石上,南面镌刻着张爱萍“遵义战役牺牲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的鎏金题词;西侧是张爱萍同志参加长征途经遵义鸭溪时作的《西江月·遵义大捷》手迹;北侧为“红军攻占娄山关”英雄群像汉白玉浮雕;东侧为《娄山关战斗简介》。

    大家身披雨衣,手撑雨伞,一边听讲解员讲述红军激战娄山关的故事,一边在她的带领下,沿着崎岖的山路向小尖山战斗遗址进发。山路狭窄陡峭,有的地方宽度只能容下一人,一边是山崖,一边是密布的荆棘,而且,雾气缭绕。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往上攀登。越往上越陡,从远处看,似乎前一个人的脚就踩在后一个人的头上。在这种险峻的地势下,大家的思绪不由得随着讲解员的解说,进入了当年硝烟弥漫的战场。激烈的枪炮声、兵刃撞击的铿锵声、满山遍野的喊杀声在耳边回响;与敌人展开激烈肉搏战的红军战士们的身影在眼前浮现;指挥第一次娄山关战斗的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和一军团政委聂荣臻、四团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与指挥第二次战斗的红三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还有担任各团团长、政委的彭雪枫、苏振华、钟赤兵、黄克诚、张爱萍等红军指挥员的面容也不断在脑海中回闪。大家不禁感慨:我们每个人都是轻装前进,只不过手撑着雨伞,就感觉气喘吁吁,心惊胆战。想当年,红军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从山口下往上仰攻,该是多么艰难啊!

    在小尖山山顶上,讲解员说:红军第二次攻克娄山关的战斗,击溃黔敌四个团,为遵义大捷奠定了基础,是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娄山关激战与遵义战役的胜利,使红军摆脱了被动地位,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在川、滇、黔边区全歼红军的梦想,毛泽东一扫胸中郁闷,在娄山关大捷后不久,即追写了词作《忆秦娥.娄山关》。这时,登上山顶的我们,也满怀胜利的喜悦,四下眺望。虽然还是细雨如丝,但雾霭已渐渐散去,近处的大尖山,远处的点金山……层峦叠嶂,如黛似翠,连绵不绝,好一个“苍山如海”!可惜,不能看到“残阳如血”的意境了。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连续几天的追寻,大家此时也有一种“从头越”的感慨。在从娄山关返回贵阳的路上,大家自发地谈起了感想和体会。民进支部主任杨学明的顺口溜朴实、真诚。民盟支部委员薛克鹏的体会深刻、独到。无党派代表人士、市人大代表徐世虹教授口占一首《七绝》,更是令人赞不绝口。似乎语言不足以表达心情,于是,在民盟支部委员康晨宇的指挥下,由九三学社主委李克非、民建主委陈丽苹担任领唱,大家齐声高唱《长征组歌》选曲,《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过雪山草地》、《红军不怕远征难》等歌曲,一首接着一首,越唱声音越大,越唱情绪越激昂,嘹亮的歌声响彻“云霄”。

    感悟 升华

    伟大的长征,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赤水——遵义——娄山关,一路走来,大家对长征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体会。

    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革命胜利的生命线

    纵观长征,凡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会取得胜利,反之,就会失败。遵义会议的召开、四渡赤水的战略性胜利、娄山关大捷,无一不说明这一事实。

    遵义会议堪称实事求是的典范,无论是对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历史总结,还是对红军进一步军事行动的谋划,抑或是对犯错误同志的批评和对错误处理的重新起用,无不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

    四渡赤水战役之所以成为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也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结果。中央红军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变化,主动适时地变换作战方向,声东击西、出其不意、避实击虚,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此外,我们在遵义会议陈列馆和土城四渡赤水纪念馆,首次知道了四渡赤水的发端之战——由于历史的原因,未被载入史册的青杠坡战斗;在丙安古镇看到了对林彪历史遗迹的留存与保护;……。这一切,使我们共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精神的恢复、坚持和发扬。

    可以说,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万里长征胜利的生命线,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线。思想僵化不行,盲目照抄照搬也不行。必须要结合中国国情,坚持科学发展观,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加以改革、完善与发展。

    爱民、为民、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是革命胜利的力量源泉

    红军长征,走到哪里都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因为他们时刻牢记“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凡事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处处为老百姓着想,因此也得到老百姓的大力支持,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在遵义城,在四渡赤水的渡口,在纪念馆里,我们听到、见到很多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人的故事。在遵义会议陈列馆里,我们看到被老百姓珍藏的一个用竹条捆扎的破坛子和几枚红军赔偿的钱币,见证了红军遵守群众纪律,爱护老百姓的高尚品质。在红军烈士陵园,我们看到了被老百姓虔诚敬拜的红军坟,还听到了这样一个真实故事:一名红军卫生员,在遵义城郊一个叫桑木桠的地方,因为给老百姓治疗伤寒病,没有跟上长征中的部队,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群众含泪将卫生员安葬在路旁。解放后,遵义市政府将这位红军卫生员的遗骸迁葬于小龙山上的里,还雕塑了一座铜像,当地的老百姓把卫生员的墓称为“红军坟”,把他的铜像称为“红军菩萨”供奉起来。群众对“红军坟”的膜拜,与其说是信神,不如说是对红军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崇拜。

    人民群众才是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力量源泉。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取得了万里长征的胜利。在当前,也只有发扬长征精神,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坚定信念、不怕牺牲、紧密团结、艰苦奋斗是革命胜利的保证

    在重走长征路上,我们访遵义、上娄山、寻渡口……重温工农红军艰苦卓绝、惊心动魄的战斗历史,无不为其坚定的理想信念所激励,为广大红军指战员不畏牺牲、团结奋战、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所感动。

    四渡赤水战役历时3个多月,红军战士们迈动双腿,与敌人抢时间,争速度,寻找战机,共进行大小战役战斗40多次,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异常惨烈,但也是最能展现红军英勇气概的就要算青杠坡战斗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亲到火线上指挥,中国共产党后来的两代中央领导核心、三任国家主席、一任国务院总理、五任国防部长、七位元帅、一百多名将军在不足2平方公里的葫芦形隘口——青杠坡与敌鏖战。当时红军面临的是数倍的敌人,而每人却只有20发子弹,但他们坚定必胜的信心,不怕牺牲,团结一致,对敌人发起数十次冲锋,歼敌3000余人,同时,也倒下了3000多名红军指战员。可正是这场战斗,成为四渡赤水的发端之役,中央红军没有被吓倒,而是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吴起镇。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省的长征胜利结束,最终实现了战略大转移。

     红军在长征中流血牺牲,前仆后继,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振兴中华的伟大的新长征中,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因此,我们要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紧密团结、与时俱进,一定会取得新长征的伟大胜利。

    长征,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凝结成伟大的长征精神,也铸造了伟大的民族之魂。短短7天的“再走长征路 共铸民族魂”主题教育活动,使统战成员们感慨良多。在总结会上,大家纷纷发言,抒发感情及心声: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增强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长征精神永远植根于我们心中,激励我们在新时期的长征路上,充分发挥统战人士的作用,立足本职,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谱写更加壮美的历史篇章。

    “题”外的收获

    再走长征路,不仅使我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还领略了贵州山水的美丽和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魅力。我们参观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顺云峰八寨的屯堡文化景区,欣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戏;游览了赤水县的国家森林公园——十丈洞和燕子岩,还有黄果树、天星桥和天河潭;观赏了仁怀市拥有的四项吉尼斯之最:最大的实物广告——茅台酒瓶;最大的酒文化博物馆;最大的摩崖石刻汉字——“美酒河”;最大的石刻龙建筑群。品尝了特色鲜明的赤水“熊猫餐”和贵阳市区的苗乡村酸汤鱼。一碗一碗又一碗地让老板娘提供免费豆花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为了赶时间,不能尽兴品尝的鲜嫩肥美、别具一格的酸汤鱼到现在还让人回味无穷。

    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参观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陈列馆和茅台酒包装车间,看到了工人们秩序井然、一丝不苟的工作场景。了解了他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找到了茅台酒保持百年不变优异质量的原因,那就是,除了独特的酿造环境和工艺以及长期坚持质量诚信的理念,坚持质量管理手段和科学的发展观以外,对绿色生态与环境的长期治理保护也是重要的一环。听工作人员讲,赤水河也许是唯一一条未被污染的河流。联想到目前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却出现大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现象,大家不由陷入沉思:茅台酒厂的经验说明,只要制度到位,措施得当,狠抓落实,经济的发展完全可以避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我们从赤水河里灌取了一瓶水,清澈透明,简直与矿泉水无异,令人惊叹。这样的水怎能不酿造出“国酒”呢!赤水河——“美酒河”,真是名符其实。

    上一条:曹义孙教授参加全国政协第十一届三次会议并提交提案 下一条:领略自然风光 感受人文气息 —记统战成员参观爨底下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