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正文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 领略自然风光 感受人文气息 —记统战成员参观爨底下村
  • 领略自然风光 感受人文气息记统战成员参观爨底下村

    川底下村参观

    统战成员合影

    与新成员亲切交谈

    2010年5月8日,党委统战部组织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港、澳、台、侨、归国留学人员100余人到门头沟区爨底下村参观游览。在和煦的春风里,领略京西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古村落浓郁的人文气息。

    清晨,满载统战成员的车辆沿着永定河一路疾驰,车窗外的景色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映入眼帘。粉色的桃花,紫色的二月兰,叫不出名字的白色山花,清澈的河水,起伏的山峦,碧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令人心旷神怡。

    上午10点,爨底下村到了,大家跟随着讲解员,踏上整洁的街巷,出入古朴的建筑,在静谧的村落中感受着深厚的文化气息。

    爨底下村位于京西深山峡谷中,海拔650米,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在500年后的今天,仍保留了古村的原始风貌,是全国首批12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

    爨 ,音cuàn,据古书记载:爨,炊也。《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①烧火煮饭。②灶。③姓。村口巨石上的文字说明是:“爨底下村”是因为处在明代军事隘口“爨里安口”下方,故得此名。而当地村民另有一说:爨底下村民全部是明初山西“韩”姓移民的后代,因韩与寒同音,寒者,乃贫穷之态,韩姓祖先为使本族能发迹富足,便给这个村子起名叫“爨底下”。为使这个难写难认的“爨”字让别人认识和理解,还编了一个顺口溜:“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取其“大火烧二木,韩姓也兴旺”之意。

    爨底下村民系明代沿河城守口百户韩世宁后裔,世代为军,有战参战,无战垦田,于是守卫爨里安的这支韩姓人家,由少增多,逐渐形成了村落,延续至今已有17代。村民历来推崇爱家爱国思想和伦理道德规范,民风纯朴,具有献身报国的精神。至今村中还保存有韩家子弟在中日甲午海战中的立功喜报。当日本侵略者入侵家园时,仅有108户的村庄,就有70余名青年参军,其中34名青年为国捐躯,另有30多人随军南征北战,现在还流传着“抗日小学”七童子徒步去延安参加革命的佳话。

    爨底下村群山环抱,76座精巧玲珑的四合院,随山势高低变化,分上下两层,呈扇形向下延展,建筑布局严谨和谐,变化有序。村落的整体布置形似“元宝”,气势宏伟。从村中穿过的古驿道,以前不仅是京城连接边关的军事通道,又是通往河北、山西、内蒙一带的交通要道。只不过,后来由于丰沙线铁路和109国道的开通,使古山村失去了古驿道商品交易及客栈的地位,从商旅必经之地转为发展农业生产为主的小山村。沿着古驿道往西步行十多分钟,就是蜿蜒曲折的“一线天”奇景,全长150米,古驿道从中穿过,一孔古窑洞镶嵌其中。据说 “投名状”、“三国演义”等电影电视均在此取景拍摄。

    爨底下村不仅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而且保留了丰富的文化遗存:明代老村遗址、清代民居与壁画、被日军烧毁的房屋废墟、革命根据地时期留下的抗日哨所和抗日小学遗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标语、古碾、古磨、古井、古庙、京西古道……丰富的人文景观更使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整个参观过程,大家始终兴致勃勃。一会儿跟随讲解员参观四合院,在历史与现实中感受时空的交错;一会儿登上南面的山峰,俯瞰爨底下村全景,寻找“京西布达拉宫”的最佳视角;一会儿沿着古道前往“一线天”,体验奇特的自然景观。青壮年同志拿着照相机东奔西走,不知疲倦地到处取景拍照。 “金蟾望月”、“神龟啸天”、石墙山路、门楼院落、砖雕影壁、壁画楹联,还有灵动的窗棂,朴拙的门墩,甚至在“一线天”峭壁上倔强开放的几朵小花都要收入镜头。年老的同志走累了,就坐在街边的小摊上歇歇脚,顺便与村民聊一聊家常,然后,沿着青石古道,走进农家院,一边乘凉,一边品尝清香的山茶。

    大家热热闹闹地吃了一顿独特的农家饭。下午2点结束了参观活动。在返城的汽车上,大家仍余兴未尽,纷纷说,今日不虚此行!

    高浣月书记也参加了此次活动,与统战成员们一起分享了春天的快乐。

    党委统战部

    2010-5-9

    上一条:再走长征路 共铸民族魂——记政治交接主题教育活动 下一条:九三学社中国政法大学支社组织学习培训

    关闭